跳转到正文内容

记者边疆行:边境线中巴边防战士常见面拥抱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1年07月06日14:10  环球时报

  环球时报•环球网“让边疆不再遥远”赴新疆特派记者李亮报道对关注中国边防的人来说,“红其拉甫”这个名字不会陌生。它集无数的功绩、荣誉于一身,带有“红其拉甫”四字的导航站、边防检查站、边防派出所、前哨班等,都成为“业内明星”。7月5日,“让边疆不再遥远”采访组沿着中巴友谊公路,登上了海拔5100米的中国红其拉甫口岸前哨班,还喝上了巴基斯坦边防军人亲手煮制的奶茶。

  “20年前我在这里当兵时,前哨班一共三人,没水没电,一下大雪就与世隔绝。”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谢柱政委这样回忆自己在前哨班的日子。现在,环球时报•环球网记者看到,前哨班的小洋楼刚刚落成,屋内暖气充足,设备现代,网线和卫星电视一应俱全,与20年前已是两重天。但是,随着国际形势及巴基斯坦局势的变化,这个象征着“国家主权”的小组任务比20年前更艰巨。

  人员、枪支、毒品是所有边境管理者均面临的难题,而红其拉甫前哨班所在的边境地区,三股势力、贩毒及违法印刷品的流动均十分活跃。谢柱政委告诉我们,出境人员的复检和入境人员的初检,这是前哨班的两大主要任务。历经复杂性与难度都极高的斗争,他们截获了大量意图从边境上越境的毒品、枪支,人员的“内潜外逃”则没有发生过。

  不过,“敌情”复杂但气氛友好,红其拉甫口岸有着“新疆最和谐口岸”的称号。究其原因,根本在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国家友谊。来到这里,你会发现,中巴友谊不是官方公文,不是宣传口径,而是十几年来的每日一个拥抱和一杯奶茶。

  站在中国国门前的两块界碑前,记者看到两辆半旧的小轿车从对面驶来。五六名巴斯坦边防军人下车,并笑着向我们走来。领头的一位穿着印有“KSF”( 红其拉甫安全部队)臂章,与站在界碑前的谢柱政委紧紧拥抱。

  谢柱政委告诉我们,这是红其拉甫口岸一个不成文的规定。十几年来,双方的边防战士在早晨于边境线上见面,互相拥抱、问好,提出工作的一些问题,双方彼此信任、关照,如兄弟一般。2010年9月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来国门视察时,巴方前哨班的士兵身着礼服,列队向他问好。

  见证完国境线上的双方“晨礼”,环球时报•环球网记者站在边境上眺望巴方国土。视线可及范围内,记者看到,巴境内的中巴友谊公路路况不佳,两边高山上落石很多,行车极险。很多修路工人正在修整路面。当天,中方边防人员前往巴方检查站会晤,对方负责人会在简陋的炉子上亲手煮好奶茶,并端出饼干招待“巴基斯坦的真朋友、亲兄弟”。

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
微博推荐 | 今日微博热点(编辑:SN054)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1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